位于福建邵武的和平古镇,这里拥有数百栋古老建筑,更是由赣入闽之要地。20多年来,邵武市委、市政府和和平镇党委政府牢记嘱托,感恩奋进,真抓实干。
特别是在生态绿色建设方面,邵武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全面、持续推进“河长制”。
持续实施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。仅近5年来,他们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800多亩,林地面积达11.188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62.7%。2022年以来,又实施了松林改造提升工程,面积达1700多亩。
围绕辖区禾田溪、罗前溪等2条主要溪流,持续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及生态护岸景观,2016年12月以来,投入6300多万进行闽江防洪工程南平段五期(邵武)和平堤段项目,建成5900多米步道景观,既有了防汛,又是休闲郊游的好去处。今年,又投入306万元进行全民健身配套设施(北门)、禾田溪景观以及亲水平台建设,形成沿禾田溪旅游漫步道生态水系景观,工程已进入尾声,又将为“水清、岸绿、河畅、景美的水环境”添上一亮笔。
好硬件,还得有好管理。邵武以“河长制”工作为抓手,持续严厉打击河道非法采砂、弃土弃渣、电毒炸鱼行为;落实长效管护,组建一支专岗专职、高效运转的生态巡查队伍,开展日常河道巡查、清理河道垃圾、河道清淤疏浚;建立健全“河警+河道专管员”、“河长+河警”工作机制,常态化开展联合巡查,护航“水美古镇”;建立了依托镇城管队伍巡河机制,以每个村为一个网格,在沿线10个村设立巡河员10名,并实行定人员、定服装、定经费、定职责、定奖惩等措施,确保每个村有人管、有人护,有人担;按照清“四乱”工作要求,发现一处、清理一处、销号一处,实现河道治理无死角、无盲区,今年累计整治河道“四乱”问题30余起,确保河畅水清,努力营造绿水青山的宜居环境。
在建设美丽和平的过程中,邵武市委、市政府与和平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真正做到了持续发力,久久为功,克服了重重困难,解决了古镇保护和开发的一个个问题,确保“宝地”熠熠生辉。其中水环境的变化,便是让群众十分有感。这些年来,和平古镇获得了包括“中国历史文化古镇”“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”“国家4A级景区”“国家级生态镇”等十多个国家和省级殊荣。
“每天晚饭后,到禾田溪、罗前溪漫步道散步,最能感受到环境的改善变化。”古镇“土生”金牌导游黄学义说,和平古镇的河道整宽了,河水也由少而脏(几乎是“臭水沟”)而变净了清了、河道环境好了美了,到河边散步的人数越来越多,显著提高了村民们的幸福指数。(林传仁 黄雅芳)
上一篇 陵水召开巩固国家卫生县工作推进会